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掌知识为您精心整理了8篇《爬山虎的脚 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爬山虎的脚》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
(资料图片)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生长部位。
2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3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口语表达的能力,结合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具准备: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想:创设审美情景,感受祖国文字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设问激趣,整体感知
出示谜语
A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B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也是一种蔓生植物,它搭架吗?(这个问题的提出,学生展开形象思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看看叶圣陶爷爷是如何把爬山虎怎样爬墙的这一幅美丽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二)理清条理,扶放结合
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结合以下四种学习方法自学:
1.整体感知:学生的自学
(1)问答法
(2)提问法
(3)朗读法
(4)画图法
2.理清条理:汇报学习情况,师给予适当地点拨。
3.课件出示:指导朗读,重视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三)结合课件,披文入情
直奔重点,播放课件,品味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1.把握整体:学生快速跳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2.深入部分:你认为这部分描写中那些语句写得好,好在哪儿?找出有关词句。
3.课件演示:动画感受,让语言的描述升华为形象的感性认识。
4.指导朗读:感受爬山虎如何爬墙,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四)指导学法,领悟爬山虎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1.总结学法:针对课堂上相关学法加于小结。
2.指导自学:这一段描写哪几种情况下的爬山虎的脚?找词句来分析,用学习上一部分的方法来学习这一部分。
3.汇报自学:理顺条理的基础上完成对黑板板书的补充。
4.教师小结:结合课件,指导体会作者的喜欢、愉快的心情。
(五)总结评价延伸课外
1.编儿歌或谜语
(1)生畅所欲言
A小小叶儿多又多
B爬山虎呀真厉害
C是虎不是虎
春风吹来会跳舞
高楼大厦任你爬
有脚只会爬
几根细丝长茎上
不怕高来不怕累
紧贴墙上绿
使你疑是小蛟龙
勇往直前不退缩
离墙便枯死
2.展示生活中的其他蔓生植物
(1)生上台展示(通过简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培养表达能力)
(2)教师综合性评价。(结合观察方法、写作运用几方面来谈)
3.总结评价后布置作业
(1)按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方法展开想象写你看到的大自然中的有关动物、植物为适应周围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相关的生理调节(沙漠中的骆驼、仙人掌;猫的脚垫等等)
(2)课堂所得,课后的采集编绘成小报或设置展览角组织学生浏览。(结合爱科学、学科学的思想教育)
爬山虎的脚教案 篇二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水彩笔。
2.爬山虎实物。
3.爬山虎的脚图片。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即爬山虎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区分“嫩”在不同的语境中的不同意思。
2.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爬山虎这种植物的特点,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4.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4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2、3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今天,咱们去观察大自然中的一种神奇的植物(出示实物)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吗?
2.板:爬山虎 指导书写:虎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圣淘爷爷写的一篇文章(补充课题)读题,质疑。
师: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渎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注意了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
均匀 重叠 空隙 叶柄 触角 蛟龙 痕迹 逐渐
(认读、动作表示“重叠”,实物指出“叶柄”,给“逐渐”说个近义词,课文中把什么比作“蜗牛的触角、蛟龙的爪子”)
(2)书写指导:“均匀”、“叠”
(3)出示一组词语:
嫩茎 嫩叶 嫩红 嫩绿(区分“嫩”的不同意思)
2.指名分节读课文,教师随机指导。
3.想想哪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学生找出写脚的3—5节)
三、学习爬山虎的“脚”
1.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划出写脚的句子,与同桌讨论讨论从哪几个方面写脚。
板书:位置 样子 颜色
(2)引读句子。
(3)你平时注意过爬山虎的脚吗?那么作者怎么知道的呢?(观察)你从哪个词知道?
(4)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爬山虎的脚吧
(课件演示动画)
(5)一个比喻句:“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体会语言的生动与准确,也体现出作者观察的细致。
(6)说话练习:看画面介绍爬山虎的脚。(自由说——指名说)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 多有趣的脚,那它又有怎样独特的本领呢?想不想看看
(课件演示动画)
(2)自由读第四节,找出爬的动作词。
①抓住动作词:触、变、巴、拉、紧贴一系列词语清楚地写出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②和同桌交流交流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集体交流,老师配以图示(课件出示)
③同桌演一演爬的过程,也可以画一画。
3.学习第五自然段
(1)爬山虎的“脚”与墙有什么关系呢?
引读第五小节
(2)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对比学习:没触着墙……萎了,没有痕迹
触着墙的……变成灰色,相当牢固
四、总结全文、悬念引导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对爬山虎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外再收集一些爬山虎的资料,也可以去观察校园旁边的爬山虎,下节课我们来作《爬山虎的自述》。
均匀 重叠 空隙 叶柄
触角 蛟龙 痕迹 逐渐
嫩茎 嫩叶 嫩红 嫩绿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篇三
在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关于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和第四自然段细丝的变化时,我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起初大部分学生都画得不正确,没有弄清爬山虎脚的位置,当我让学生在有关的语句上反复朗读反复琢磨时,学生开始寻找到自己画上的不足。这一设计竟使学生情绪高涨起来,细细斟酌之下,一幅幅形象直观的作品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
而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所以,设计教学的时候,我想到了用肢体语言来展示。课堂上,我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手臂当作爬山虎的茎,手指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把课桌当作一面墙。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再经过解疑,理解爬山虎不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我这节课最成功之处就是肢体语言来帮助突破教学的难点。
恰到好处地运用了简笔画,肢体演示,降低了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难度,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的确做到了在乐中学,学中得。
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引导学生在自主体验、自我发现中寻找独特的认识、感受,让学生体验探索的快乐。我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使学生用自己的智慧欣喜地发现了叶圣陶的“秘诀”,有了这三个要素,何愁学生写模式化、概念化的虚假作文呢?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篇四
整堂课我的教学设计还是可以的,但是教学效果却让我感到很不满意。
我想在这里固然有学生的一些因素,可是我的因素还是占主要比重的。学生在这堂课上表现出的积极性比平时低了一些,在开始让他们“读生字”的环节中只有四个同学举手表示要试一下,这让我很心寒,应该说预习了的学生对于生字没有什么问题的。课后从学生那里得知来了几位听课老师有点害怕,所以才不举手的。这让我感到我平时应该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让学生知道他们才是课堂的的主人,而不要对听课的老师有所顾忌。
(一)在这堂课中让我觉得我的心理素质不是很好。
这可能是我刚踏上工作岗位的缘故,在课堂上我表现得很紧张(虽然别人可能不觉得),所以在学生表现的积极性不高时,我的激情也降低了,这是很不应该的,无论怎么样,上课一定要有激情。
(二)教师可以设计教学内容,但是不能设计学生的回答,只能是引导学生回答。
在这一点我表现出的教学行为就比较幼稚,想法太过于完美,总是想着让学生的答案与我设计的差不多,结果学生就是答不到点子上,于是我就乱了方寸,出了教师不应该的行为(对学生的回答评价不够),总是在等学生符合自己需要的答案。老师不应该这样,要随机应变,实在引导不过来的,自己说出来让学生知道了也就够了,这一点比起老教师经验就差多了。
(三)问题一定要提得好,提得准确。
这一点是我这堂课的重要收获之一。在课上我把“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的?”粗心的问成“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的脚的?”结果学生都回答到3、4、5段中去了,茎、细丝什么样的回答都有,叫学生答得越多,出现的乱七八糟的回答就越多,差点课都上不下去!在这里我深深感到语文老师对于所提问题的准确性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让学生思考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知道让他们做什么,回答什么!
(四)研究课程要细,不能只是研究表面上的一些内容。
研究课程细不细主要是在备课时备得充分与否,我觉得今天教学效果的不理想主要还是我备课这一块做得不够,我的备课知识内容浮在水面上,没有更深层次的去进行挖掘教材中的资源,比如我在和学生交流第四自然段“爬的样子”的教学中我只是简单的让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和与“爬”相关的动词,然后让他们读一下就好了,没有更深入的和同学去理解,这是远远不够的,而事实上文中恰恰这些“动词”是用得很美,可以说是很妙的,这里是有顺序与讲究的,一点一点儿递进,不能交换顺序。在这些动词上要研究得细一些。这主要是备课不够,如果备课充分,那么今天在教学中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问题了,正如一些老教师所说:“只有备课做好了,才能上好一堂课。”今天让我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
(五)板书要简单,布局要合理,层次要清晰。
在这堂课上我的层次是蛮清晰的,但是简单与合理就不够了。首先一点是这个板书是不合理的,第一层中的三方面是介绍爬山虎的,而不是介绍爬山虎的脚的,后面的三方面才是写爬山虎的脚的,这是我板书中的一个重要错误,以后要特别注意,板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清顺序或帮助理解,而错误的,不合理的板书只能带给学生误导!其次我的板书不够简单,我上课是学生边讲我边写的,我的板书就显得字数多了点,很罗嗦,可以直接写“生长的地方、叶子、脚”就可以了,不用再写上“爬山虎”这三个字了,写板书的时候字多了,时间就浪费了,在我写的时候学生就干等着。究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还是备课不仔细,如果在备好课之后再好好推敲一下,可能就没有这样的情况了。
《爬山虎的脚》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重点词语,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具准备:
课件、彩色笔、画纸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
欣赏课件。问:你知道在这一大片叶子里面藏着什么?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一)研读第3自然段
1.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点呢?默读课文,用“——”画出写脚的句子。
2.学生汇报。出示句子。
3.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直观理解叶柄。
4.请你选择恰当的颜色笔,边默读这三句话,边画出爬山虎的脚(一生板画,其余的在座位上画)。
5.评议图画。
6.出示影片,让学生配音。
7.小结。
(二)研讨第4自然段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能直接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
2.学生汇报:爬山虎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质疑:“这样”究竟是怎样?
3.出示句子,用“5”画出动词。
4.谁来当爬山虎演一演?四人小组讨论,推荐一名代表表演。评议。
5.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爬山虎吗?
6.抓住动作词读好这两句。个别读。齐读。
7.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向上爬。“一脚一脚”能换成别的词吗?看课件,讨论,小组汇报。
8.这段中,你们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9.齐读。
(三)研读第5自然段
1.看课件,读课文,用“如果……就……”说说你的发现。
2.男女生分角色读。
三、总结课文
学习了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作业
仔细观察一种你喜欢的植物,以《我发现______的秘密》写片断。
板书设计: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脚 枝状` 细丝
嫩红
爬山虎的脚
触着墙——触 巴 拉 贴(牢固)
爬
没触着墙—— (萎了)
爬山虎的脚 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来写这些特点的。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激疑。
1.我现在提一个最难的问题,看谁敢举手。——今天我们要学那一课?
2.(在课题后画上一条横线,加上一个问号)谁能补充?
3.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三至五自然段)读过这几个自然段吗?能说说这几个自然段都写了些什么呀?
4.看来三个自然段的内容都与脚有关,这也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重点部分。同学们真会读书,知道怎么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来学习!
5.其实,课文有一个地方也告诉我们了,这三个自然段与爬山虎的脚有关系。大家读一读。
(投影)“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可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6.找到这两句没有?在哪里?用画出来。谁能说说,你能不能从这两句话看出来后面的内容与脚有关系?(承上启下,过渡)你还能读出些什么吗?
7.没关系,我们读了课文以后,会有更多地感受的。
二、初读,明确目标。
1.引。刚才大家提了很多关于爬山虎的脚的问题,请快速的读一读这几个自然段,看看谁能根据这几段的内容,提出最重要的几个问题来。
2.生读课文后回答。(师板书——长哪儿、什么样、怎样爬)
3.小结明标。这正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几个主要的问题。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能知道抓住文章的重点段来学习,还能学着抓住课文的主要问题来学习。
三、细读,了解脚的位置及样子
1.渡。我们现在还是一个一个来这几个问题。前两个问题较简单,我们一起先解决。好不好?
2.默读课文,边读边用横线画出有关的词句。
3.生读相关的句子后回答。
a、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1.指导学生把问题回答完整: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师板书:茎上-叶柄-反面)
能再完整地说一说吗?
2.图片解说。投影出示爬山虎的茎、叶。指一指哪里是茎,那里是叶柄,反面又是哪里。
b、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
1.读一读相关的语句后回答。(师板书:枝状、六七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嫩红)
2.小结:形状、颜色。
3.爬山虎的样子就是这样了?不对吧?照你们这样的说法,如果是这样一点都没有变化的话,我看见你们现在的都是你们刚出生时的样子。我在跟一群婴儿上课呢!
4.生再读课文后面部分后完善。(板书:触着墙的——弯曲(像蛟龙的爪子)-逐渐灰色;没触着墙的——萎了,痕迹也没有了)
5.连起来说一说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6.哦!原来爬山虎还有这样的脚——齐读第三自然段开头的两句话。说自己现在有什么感受。(惊喜、惊奇)
四、研讨,了解怎样爬。
1.我们现在来研讨最后一个问题——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2.默读,用画出相关的句子。指名读,齐读。
3.读懂了没有?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说说看。
4.导——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1)勾画关键词句。
用“?”标出表示细丝变化的词。板书:“小圆片”、“直”、“弯曲”。然后提问:脚上细丝的这些变化对它往上爬有什么作用?让学生用“"”画出关键词。板书:“巴”、“拉”、“紧贴”。
(2)借助直观,理解往上爬的原理。
①“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细丝变成小圆片会“巴”住墙?老师演示:把橡胶圆片吸于墙壁,不会丢掉。简要说明原理,从而弄清爬山虎的脚为什么会“巴”住墙。
②细丝由“直”变“弯曲”与“拉”、“紧贴”有什么关系呢?指名学生表演:假设身子为爬山虎的茎,两只手为细丝,手掌为小圆片“巴”在墙上。让其他学生观察,当手臂(细似)由“直”变“弯曲”时,身子(茎)与墙距离的变化。
完成书面练习:爬山虎的脚由“直”变“弯曲”,使茎和墙的距离__,所以产生了_力,把嫩茎_一把,使茎__在墙上。
③生齐读。师故意接错“爬山虎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为什么我是错的?理解一脚一脚的意思。
看动画,形成完整认识。动画中,爬山虎的茎长出一片叶子,让学生说出将长出一只怎样的脚,这只脚触着墙后会怎样。动画演示爬山虎的茎又不断长出一片又一片叶子,“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④让学生根据演示、表演和动画,紧扣板书中的关键词,说说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
(3)揣摩品味,内化语言。
a请你说说这段文字中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重点讨论:
① 作者为什么用“巴”这个词?改为“紧贴”好不好?为什么?“巴”写出小圆片不仅紧贴而且吸于墙壁,这是爬山虎的脚能够往上爬的基础,如果改为“紧贴”就没有“吸”的意思,同时与后面一个“紧贴”重复。
② ②文中的“紧贴”改为“紧靠”好不好?为什么?不好。“贴”比“靠”更能显示爬山虎的茎与墙之间十分紧密。
③ ③“一脚一脚”能否改为“一步一步”?为什么?
④ 4根据重点词语的提示背诵。
⑤ 5、小结: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多么神奇啊。所以作者一开始就说:“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惊叹)
五、对比阅读,深化理解。
1.读。你看,作者在这句话里告诉了我们这么多内容,又看见爬山虎的脚的惊奇、惊喜,有了解到它怎样神奇地往上爬的惊叹。再读读课文,看看还告诉了我们什么?
2.对比阅读
投影先后出示:
a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b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1)生朗读后说说体会到什么。
(2)指导朗读体会第二句话里含着的感情。
3.看到这样一点都不起眼的灰色的脚,却能让满墙的叶子好看得很。作者不禁有点佩服了。
——齐读“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可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六、体会写法,感受乐趣
1.师朗读“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可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重音在“注意”。
2.听出什么了?(仔细观察、自豪、快乐)
3.看来,叶圣陶爷爷也有疏忽的时候,这里的句号应该改成感叹号了!真的是他疏忽了吗?(叶圣陶写这篇文章时已经很大年纪了,他表达感情的方式跟我们不同。想一想,如果他也向我们小孩子一样表达感情,反而不太合适了。所以,还是把标点改回去吧!)
4.渡:是啊,作者从对爬山虎的脚得仔细观察中感受到一种快乐。看来,留心身边的事物不仅能写好作文,同时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你要是学会了怎样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也会一样从中享受到一种快乐的。能说说作者是怎样仔细观察的吗?
小结:
(1)从事物的不同方面观察。(形状、颜色、变化、静态、动态)
(2)长期观察。
(3)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
(3)带着感情去观察。
七、课外拓展。
选择一种植物,仔细观察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再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爬山虎的脚教案 篇七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
(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习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板书设计:
25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课后评析: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趣味谜语、亲切谈话、课题质疑的形式激发他们探究渴望能的欲望。请小老师带读生字,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学习,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还语文课堂以朗朗的读书声
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课始,学生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接着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后,配乐和画美读,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三、 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本教学比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如果课件出示过早,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容易代替学生的思维,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学适宜时机运用多媒体,提高了教学效率。
1.再现美景,激发情感。在学生充分通过语言文字品味爬山虎叶子的美丽之后,为了进一步激发情感,在音乐声中边请学生欣赏爬满山坡、墙头、岩石的情景,边请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再适时机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从中感受到要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把说话权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再是在老师的牵引下被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难点,在读懂内容基础上,进行相应写的训练,使课文中的观察和写作知识实现迁移,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爬山虎的脚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认识五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痕迹”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2、3、
教学难点:3、4、
教学用具:爬山虎实物,PPT课件,白纸铅笔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讨论为辅。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
A: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B: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搭架子,因为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可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爬山虎也是攀缘植物,可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上生长,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爬山虎的脚》,看看叶圣陶先生是怎么观察爬山虎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脉络1、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新词,(2)作者在每个自然段中分别写了爬山虎哪些方面?2、检查:
在PPT中出示下列词语: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朗读两遍,解决生字问题。
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哪个方面?在这个问题上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总结每一段的大意,或者找出文中的话来论证自己的看法。(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学习第
一、二自然段
学习第一自然段,思考问题:
爬山虎都生长在哪些地方?(学校操场、家中庭院,相机在PPT中介绍爬山虎的植物特性:生性随和,适应性强,喜阴耐干旱,在一般土壤中都能生长,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从“满是”,“一大片”等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很能爬)在PPT中出示一些爬山虎爬在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学习第二自然段,思考问题:(出示爬山虎爬满墙壁绿意盎然的图片)你觉得爬山虎的叶子美吗?美在什么地方?
动态美:“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指导朗读: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
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理解“一顺儿朝下”,(指朝向同一个方向)为什么美?(绿得新鲜,铺得均匀,不重叠,不留空隙)指导朗读:你能读出叶子这种绿、密又匀称的美吗?
作者还写到了爬山虎叶子的哪一方面?爬山虎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
刚长出来是嫩红——没过几天是嫩绿——长大了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出示颜色变化的动画)叶子颜色的变化也很美,我们一起结合这些漂亮的图片,把第二自然段美美地读一遍。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跟随作者的观察对爬山虎的生长地方和叶子都有了很好的理解,我们知道,爬山虎是一种攀缘植物,它有着不依赖任何东西自己就可以爬得很高的本领,其中的秘诀就在于“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我们这一节就好好去认识爬山虎的脚。
二、细读课文,自主学习
1.认真朗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再认真地读一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形状: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角;(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颜色:嫩红
出示课前准备的植物爬山虎(学校后面围栏有),给学生仔细地观察一下,拿出课前准备的铅笔白纸,动手画一画,看看理解得是否正确?同桌之间互相看一看是不是像课文中所描绘的那个样子,再读课文,对照课文内容和自己所画的爬山虎的脚,仔细观察,看画对了没有。3、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仔细默读课文,作者运用到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你能找出这些动词吗?触着墙——巴住墙——拉——贴住墙
(重点理解:“细丝原先是直的,后来弯曲了”,启发学生体会“弯”、“拉”“紧”的因果关系,由直到弯,所以产生了拉力,使它在墙上贴得更紧。)让学生理解是怎么爬的,我觉得是一个难点,光靠理解文字可能学生都会不能理解清楚,首先我想用手臂来做实验,随着手指弯曲,胳膊被带动着上升,手臂也就紧贴在墙上了,爬山虎就这样带动嫩茎爬墙的;其次为学生播放FLASH动画,看看视频中的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思考:爬山虎的脚要是没有触着墙,又会有什么变化呢?对比方法进行学习爬山虎与墙的关系。
(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1)细心观察。(叶尖儿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才能发现爬山虎的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2)连续观察:所以才会发现原先直的细丝,后来变弯了;才会发现“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五、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嫩绿绿得新鲜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萎了(与墙的关系)
以上就是掌知识为大家整理的8篇《爬山虎的脚 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