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学贞
(资料图)
众所周知,中国杂技凭借难以企及的高难度技巧在全球获奖最多,获奖级别也最高。杂技行业也是率先转向企业化运作,走在市场最前沿。新时代的杂技秉持着勇往直前的精神,不断进行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杂技创作逐渐脱离以往单一的炫技表演样式,在挖掘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技巧创新、道具创新、表演风格创新,敞开怀抱吸引各门类艺术家加入创作队伍,取用多种艺术手段增强自身表现力、扩展创作维度,走向了杂技剧的崭新探索。40多年来,从杂技节目、杂技主题晚会、杂技秀,到杂技情景剧、杂技剧步步递进的过程,是杂技创作令人瞩目的流变,也是杂技院团管理者及时找准方向,在创作升级和市场经营方面的不懈开拓。
例如,原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团长宁根福在20世纪末提出“杂技必须要改革,不仅仅是加入一些文化元素,还要与文化完美融合在一起”,理论上厘清了“文化杂技”的概念,促使杂技从单个节目的包装向文化内涵靠拢,建构起杂技艺术须以立意和情节为基础的创作范式。2004年,由原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创作的首部杂技剧《天鹅湖》,以里程碑式的杂技变革打开了中国杂技艺术现代转型和创新的大门。该剧有着相对完整的戏剧结构,将芭蕾的高雅和优美注入杂技技巧,整体呈现富有艺术美感,颠覆了世人对杂技的传统观感。
又如,上海杂技团多年来致力于改造传统项目,积极发展海派杂技,拓展国外市场。举办上海国际魔术节等国际赛事,推进对外交流;创建上海市马戏学校,探索杂技的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教育。以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的创新思维和超前意识,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艺术成果。
与此同时,将赛场和市场两相结合发展,在高精尖赛事中推陈出新,并将全球发展的潮流加诸自身,催生了国内杂技新的创作理念和表现形式,并逐步形成了新的业界态势。中国杂技团在海内外演出市场推出了一系列享有美誉的品牌产品,如“十三人顶碗”“俏花旦”;上海杂技团发扬海派杂技大气时尚、灵秀细腻的风格,创作的《十二生肖》《小龙飞天》成功进入欧洲主流演艺市场,创作的《时空之旅》《欢乐马戏》驻场上海马戏城演出近20年,又升级换代推出《时空之旅2》;天津杂技团与法国合作新杂技《爱丽丝漫游奇境》,并推出原创杂技剧《胡桃夹子》;黑龙江杂技团依据东北地域特点,以冰上杂技为核心研发节目,提升冰雪杂技演艺水平;重庆杂技团依托重庆国际马戏城,将演艺和旅游相结合,打造集杂技、魔术、马戏为主的文化产业园,力争成为重庆文旅的新名片……
市场与赛场双生花,优秀作品与商业价值相辅相成,市场开拓意识与艺术创新观念互生共长,良性循环共同作用于今天杂技艺术的发展。至此,进一步向戏剧的假定性借力,为真实的人体杂技艺术创造新的发展空间,已是水到渠成。
二
杂技剧以对题材的深度开掘,赋予杂技本体以叙事功能,从中书写中国故事、塑造鲜明人物、阐释复杂思想,杂技剧的综合舞台艺术性质逐渐成为杂技业内共识。古老的杂技艺术通过突破性的杂技剧创作变身,与时代审美共舞,在当代杂技人手中擘画出新的面貌。近些年来,业内互相参考借鉴,在尝试中建立规范,在摸索中发现规律,将杂技的综合舞台艺术推向新的高度,由此开启中国杂技史上新的一页。
庆祝建军90周年之际,南京市杂技团改编同名电影创作了国内首部红色杂技剧《渡江侦察记》。该剧集合了高空攀越、翻腾特技、魔术、悬荡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江南评弹等多种艺术形式,将杂技“惊、险、奇”的特点融入立体舞台叙事,富有艺术感染力。
由上海杂技团与上海市马戏学校联合打造的杂技剧《战上海》于2019年创排,历经3年打磨后,成为红色题材杂技剧的成熟代表作。该剧将舞台杂技、高空节目、滑稽、魔术、驯兽五个行当归入一个完整的戏剧框架下,辅以声光电影景等多种艺术手段,实现了剧情人物与技巧密不可分,深沉的精神意蕴和立体的艺术表达相得益彰,完美呈现了杂技剧作为综合舞台艺术的表演效果。该剧以上海杂技团团长、上海市马戏学校校长俞亦纲所提倡的“技巧要为剧情服务,剧情要为技巧提供空间”为创作原则,在杂技叙事和人物塑造方面取得了质的突破,为后续同类题材杂技剧的创作提供了珍贵经验。
此外,山东省杂技团的《铁道英雄》讲述了铁道英雄飞身扒车、浴血奋战的革命故事,云南省杂技团的《聂耳》讲述了音乐家聂耳短暂却光辉的一生,江苏省杂技团的《芦苇青青菜花黄》讲述了文艺青年奔赴苏北新四军根据地加入华中鲁艺的经历……一系列杂技剧在多地成功问世,将杂技技巧化入各类题材,巧妙创新舞台语汇,演绎出新的意境,实现了杂技剧的思想性、艺术性、欣赏性相统一。杂技从紧跟时代广泛试验到引领潮流独立成剧,再塑杂技与观众的观演关系,杂技艺术的舞台焕发出了全新面貌。
这些创新性成果的不断出现,大概是基于以下几点:一是各杂技团体的创新思维,通过各种创新性创作重塑传统技艺、赋予杂技新的多元表达。作为一门以技巧为核心的表演艺术,古老的杂技之所以历久弥新,皆因其内在的精神正是守本体之正、创表演之新。二是在专业基础上建立起宽广的视野。这一视野既包括对杂技行业现状在本地、本土甚至全球的深刻了解,也包括对行业发展趋势的前瞻眼光、对演艺新动向的敏锐认知。三是院团出品方和创作团队不断提升的艺术判断力与审美意识。基于杂技创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出品人的决策选择、团队的风格提炼、题材的价值取向和审美的品位高下等,在创作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
3000多年来不断演进的中国杂技,素来不畏艰险,勇于挑战自我,在继承传统与不断创新中将人体技巧推向极限,成为杂技行业迭代更新的瑰宝。如今,时代变革的浪潮,又为杂技人铺排出新的历史进程。诚然,杂技剧创作风起云涌,尤其近几年红色题材、现实题材杂技剧被广泛认可,但以发展的眼光来衡量,就会看到杂技剧作为杂技艺术发展历程中的阶段性产物,追求作品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真正做到用杂技的方式来弘扬中国文化与精神,还有诸多可转化、待改进的空间。
在杂技创作主动进军戏剧领域的当下,新的作品形式还在不断尝试,新的创作规范还需继续建树,新的审美标准也亟待形成。这都可视为杂技艺术先锋性和现代化的所在。而迄今为止积累的种种实践,也昭示着杂技剧成功的要点在于将“技”融于“剧”。一方面,要突显杂技艺术本体。技巧的设计、串联和展示,有其内在的科学架构和特有的起承转合,其中如何转化兼容各种艺术样式,需要创作者进行独具匠心的艺术综合创造;另一方面,要设置合乎逻辑的剧情,让“技”与“剧”在假定性的舞台上水乳交融、相辅相成,也即形式和内容结为一体,技术以艺术的形态呈现,最终生发出意蕴丰富的舞台效果。杂技剧有意识地打破杂技“拙于叙事和抒情”的局限,把创作的触角伸向戏剧,将肢体的优势嫁接进戏剧的叙事功能,在书写人民史诗中攀登艺术的高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经验值得总结。(姜学贞)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