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的暑假是最可怕的”“小学二年级的暑假很危险”“三年级的暑假是最可怕的”“四年级的暑假是最可怕的”“五年级的暑假才是最可怕的”“小升初的暑假是最可怕的”“七年级这个暑假是最可怕的”“孩子在初二的时候,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开学就要初三的孩子们,暑假别再玩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如果你是家长,刷到这样的短视频,会作何感想?
这两天,上述短视频的截图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身边不少家长看到之后气不打一处来,直指这些“老师”泯灭人性。“现在的小鬼和家长们已经够惨了,这些人还在到处贩卖焦虑,应该全部封号!”朋友圈里,一位同事表达了愤怒。
从具体内容来看,这些“老师”所说的暑假危险、可怕,无非指的是暑假如果没有好好补习,就很容易落后。和当年很多教培行业的话术如出一辙,言下之意,让家长报班或者购买教材学习,不要让孩子因为一个暑假,成了落后分子。
公开信息显示,这些号的运营者都是资深的老师,或者教培行业的资深从业者,每个人的账号都下挂着购物橱窗,点进去自然是各种补习教材。
比如,一位自称在杭州有13年教学经验的老师,就和家长强调,在孩子中考完的这个暑假,一定要做“初高”衔接的准备。她表示:“高一的一堂课相当于初中的四节课”“当孩子努力解决不了问题,心理就会出现问题。”然后话锋一转,告诉家长“可以试试这个课程,点击左下角小黄车就能购买。”
这些年,因为短视频的普及,坐在镜头前侃侃而谈的老师越来越多。中小学生家长只要刷到过一两个,平台就会反复推荐类似内容。其中当然不乏有资深名师,但更多的是这些打着关爱孩子的幌子,实际上在贩卖焦虑,行“恐吓营销”之实的人。
他们是否有足够教学经验无从考证,单从内容来看,同质化非常严重,因此才有从一年级到七年级,每个暑假都很危险的说法。他们抓住并放大了家长不愿意孩子“输在起跑线”的焦虑感,不断强调“超前学习”才是“正常学习”,以此来实现自身的商业利益。
这种模式也常见于几年前的教培行业,从业人员会人为制造紧张感,比如经常向家长暗示“大家都报了”,引导家长下单。就像当年的咪蒙,先是推出一篇《说来惭愧,我的助理月薪才5万》一文,引发讨论和焦虑后再适时推销《咪蒙教你月薪5万》的职场课,轻松卖出了10万多份。
“贩卖焦虑”是一种百试不爽的营销手段。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永远都有个理想化的“隔壁邻居家的孩子”,需要自家的娃不断学习追赶。很多家长有时候明知道“学无止境”,以及可能面临的“智商税”,但出于责任心和焦虑感,还是会加大投入,通过报班,买更多学习资料来消解负面情绪。
尤其在互联网时代,平台通过算法制造信息“茧房”,让“贩卖焦虑”获得更多流量和关注。关心孩子学业的家长只要简单搜索几条信息,就会有大量相关信息扑面而来。经常出现的结果是,想要解决的问题没解决,又发现了一堆潜在的新问题,徒增了烦恼和焦虑。
算法原本是为了更有效率地提供更有效的信息,这确实会和平台提升用户停留时长等商业指标相悖,需要做一些平衡,特别在医疗、教育等关乎民生的内容上,平台的职责显然不应该只是简单地提供更多内容。
实际上,在医疗领域,这些年许多平台都加强了审核,比如要求账号持有方提供医生资格证。在教培行业遭遇整治后,平台也对教培机构发布的内容进行了严控。这些都证明如果平台愿意,就能对此类信息进行规范,实现更高质量和有益内容的推送。
此前,教育部组织过专门力量,抽取线上培训机构和重点网站平台,就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及“双减”政策要求情况,持续不间断开展线上巡查监管。指导各地清理打着“名校父母”旗号制造教育焦虑的行为。
来源:橙柿互动作者:记者 万禺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