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12日的《北京晚报》第10版,《百年老店同兴和修缮记》,介绍了京城知名老字号、曾是清宫造办处技艺传承地之一的同兴和,正在修缮,重焕新生。
同兴和,这座只有两层的洋楼,包括它的主人,都有着传奇的故事。
同兴和木器店旧址外观
一
(相关资料图)
清末,一位在京城被誉为“鞍子程”的木匠程奇轩,创办了“同兴和硬木家具店”,堂号“同生堂”。
这家硬木家具店虽有自己的店名及堂号,但所做的硬木家具都是按照清朝造办处出具的品种、式样、规格制作的。家具店只有在完成清宫交办的任务后,方可接点外活。送外活的,也都是王公、大臣。因为硬木家具由昂贵的紫檀木、老红木、花梨木等制成,一般老百姓没钱享受。
造办处为康熙皇帝创办,专门组织工匠为内廷制作各种生活用品,最多时有61个工种,宫内俗称“造办处六十一行”。这六十一行各有各的作坊,作坊设在养心殿前。
雍正继位后,将军机处设在了养心殿前,把位于养心殿的61个作坊,分别安排在紫禁城外。于是,从紫禁城出来的木匠,大部分迁至崇文门外鲁班馆、晓市大街(今:金鱼池大街及附近)一带。
造办处的制品,不仅制佳工精,所生产的产品,任何店家都不得仿制。能在造办处下任何一个作坊干活的工匠,都是聪颖、精巧,经过严格训练并富有艺术天才的能工巧匠。
清朝历代皇帝都喜爱骑射。为皇家制作马鞍子的作坊不少,但,都比不过程家创制的马鞍子,其特点是坚而不硬。皇上坐上后,使得上力气,还不觉得累。由此“马鞍程”或“鞍子程”的美号落在了程奇轩的头上。
程奇轩名德顺,字奇轩,时年近40岁,精明强干,心地淳厚。他根据造办处的准则,在同兴和制定了一套培训学徒的制度,并且制作了一份学习道具。他把一些废旧的桌、椅、板凳,用各种工具分别将桌面、桌腿、椅腿等拆卸、混放一起,然后教授学徒,用拼接办法,类似当代“拼图”或“乐高”,将残断的桌面、桌腿、椅腿接好,不许用锯锯平或刀砍削平。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游戏”。要在众多的残品中,找寻到曾为一体的那部分,再将两件残品的碴口对准,不得让任何一片木碴有伤。
程奇轩用同样的办法,培养自己的儿子、孙子。他不允许晚辈投机取巧,丢掉传统。他的儿子程玉洁和孙子程志灏都得到了程奇轩的真传。
《北京晚报》1月的这篇文章中还提到承担同兴和修缮任务的老工匠们,都有从事古建筑、老房子修缮40年以上的经历。其中,66岁的老工匠李金福修大柁,采用的“拼插修复”法,就很有同兴和传统工艺的风采。
同兴和木器店遗址屋顶处的铁艺雕花雨水斗
二
清室逊位后,“马鞍程”继续经营硬木家具的制作和修理。因业务量剧增,资金日益雄厚,程奇轩在元宝池(今:金鱼池)北岸购地建造新店。他邀请当时北京有名的“兴隆”、“德丰”两家木材厂老板和京城有名的建筑商,共同设计新店。这些工匠,也都是当年为造办处服务的木工工匠。
造办处下的各工种作坊,并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样古板、保守。恰恰相反,造办处各作坊承接内廷派下的任务,多是中西合璧的款式。
程奇轩和请来的工匠,既熟谙中国宫廷建筑、家具图案,又了解西方建筑艺术及家具艺术。程奇轩又派出多名本店工匠分赴各地采集布匹花样、各式木雕、砖雕、石雕、画册、图谱,甚至戏曲服装及刺绣等图样,从“广(州)作”和“苏(州)作”家具中,取其所长,不仅设计和建成一座中西合璧的二层洋楼,还把硬木家具的工艺和造型创新出灵动、寓意深厚的高度,开创了与“广作”、“苏作”齐名的“京作”家具。
北洋政府时期,军阀张作霖进驻北京,打听到同兴和硬木家具店工艺上乘。一天,他带着随从来到同兴和。他指着一个花梨木书桌问道:“是实料还是包镶的?”程奇轩回答:“同兴和都是真材实料。”张作霖说:“我要对实料检查,如果有一点假,我就把你这个店砸了。”
说完,张作霖叫随从把一张书桌翻过来,叫一位副官检验。这位副官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个小木钻,在书桌背面找了一条“带”,在“带”上钻孔。被钻透的“带”掉下来木屑,都是花梨木屑。副官又拿出尺子,量每个“带”的尺寸和方正率,结果分毫不差。其实张作霖知道同兴和一向货真价实,他仍要亲自检验。看过全过程,他不仅定制了他需要的全部家具和办公用具,并对他“做实验”的书桌,做了赔偿。从此,在京各大军阀也争相从同兴和定制家具。
民国时期,一次日本公使见到同兴和销售厅内,有一对落地龙灯,当即购买,准备运回日本。但他考虑到日本房间比中国大厅低,要求把龙灯截去一段。程奇轩说:“截一段费工费时,不如做新的。”日本公使很奇怪,怀疑程奇轩要从中做鬼,坚持只买展出的这一对落地龙灯,钱多少无所谓。
取货当天,公使亲自来验货。看后,他突然说,同兴和欺骗了他。“龙灯不是原来的那对,而是新做的。”程奇轩把截去的一段取出叫日本公使验看,公使发现,程老板所说的“截”,不是一锯了之,而是依造办处时期的“拼接法”,即他培训工匠的守则截短。他们是依盘在柱上的云纹和龙鳞处,高高低低地截去,接上的部分,两端云纹和龙鳞天衣合缝地衔接,看上去浑然天成,没留下任何痕迹。日本公使惊呼:“巧夺天工,不敢想象。”
三
程奇轩坚持以“德”治店,同样,对家中晚辈也以“德”、“仁”施教。他家的大门门芯有一副对联:
择里仁为美;安居德有邻。
这副对联,也是程家家训。
程奇轩出生于河北省新河县马庄村。1917年,新河县闹蝗灾,灾民食不果腹。程奇轩开仓放赈,救济乡亲,度过灾年。新河县刘县令亲书“见义勇为”匾,予以表彰。1920年,新河县一带闹水灾,汪洋一片,乡亲无以为生。程奇轩急将部分家产低价售出,所得资金,购买粮食、棉花,源源不断运往灾区,放赈救灾,用去了程奇轩家产的十之六七。此事,当地政府上报到国民政府,大总统徐世昌亲书“依仁见孝”匾并《褒书》详述此事,还免除程家三年赋税、徭役以示褒奖。
灾后,程老先生把独子程玉洁留在家乡,为受灾乡亲出资盖房,同时创建马庄小学。
程玉洁英年早逝。程奇轩又将硬木家具创制技艺,亲传给孙子程志灏。1942年,程奇轩因病逝世,终年83岁。
程志灏在传承同兴和硬木家具创制过程中,于1943年夏拜意拳创始人王芗斋为师,学习意拳。一天,王芗斋向程志灏提出,要到同兴和看看。程志灏陪师父进了同兴和。王芗斋只见工匠个个低头做工,没有人抬头看他一眼。一般人心目中的工匠作坊,应该都是刀劈、斧锯声,这里静悄悄,倒像是个学堂。王芗斋对这里的氛围非常欣赏,他对程志灏说:“我不知道你爷爷怎么教导的徒弟,我非无名之人,不少人以见到我为幸。可是我站在所有工匠身旁或身前,竟无一人抬头看我,好像没我这个人似的,心无旁骛地专心做着手里的工作,怪不得人称你家是江北第一家啊。你爷爷去世很多年了,徒弟们还是按照规矩做事。”
程志灏说:“我爷爷常说,制作家具也如同做人。好的家具要用工匠的心血、精神、智慧创作。人站在它面前,能立刻静下心注视着,静听着,交流着,犹如被物料的精灵之气包裹着。”
王芗斋说:“咱们这个意拳,也像同兴和的家具,有定规,无定法。”
师徒二人,由做家具谈到学意拳,由意拳谈到做人。王芗斋为程志灏赐名“匠门”,意为出生于巨匠之门。王芗斋对程志灏说:“没规矩,不成方圆,凡事不可失去规矩。具体方法可以随机应变,无定法。学习意拳也须如此。”
1958年至1961年,程志灏的次子程岩跟随王芗斋学习站桩。父子同随一师习拳,成为意拳界的美谈。
流程编辑:u060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