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的洋人老师庄士敦传奇:回国后在英国买小岛、挂大清龙旗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曾经有四个老师,他们分别是陈宝琛、袁励准,陆润痒、庄士敦。
【资料图】
其中,洋人老师庄士敦是一个英国人,也是溥仪唯一的洋人老师。
庄士敦(Reginald·Fleming·Johnston ,1874--1938),生于在英国的苏格兰,从小就靠学习想出人头地。他先考入爱西堡大学,后进就读于迈格伦大学,最后在牛津大学攻读东方古典文学和历史,并获得现代历史学硕士学位。
1898年,庄士敦先后在英国殖民部、印第安部工作,是英国苏格兰礼共济会30级会员。1900年,他作为英国殖民地部的一名东方见习生,后被派往香港作军训生,后出任香港总督卜力的私人秘书。从此,庄士敦以学者兼官员的身份在华工作生活了三十四年。
光绪二十七年(1901),庄士敦以 "林绍阳"的笔名在伦敦出版了《一个中国人关于基督教传教活动向基督教世界的呼吁》一书,从共济会反基督教的角度,抨击在华的基督教会传教士试图改变中国传统的做法。此文引起英国宗教界的猛烈抨击。
1904年经人推荐,庄士敦到英国新殖民地、即山东威海卫出任英国政府秘书,任威海卫南区行政长官。此时庄士敦已经30岁了。由于前期香港工作生活的基础,使他狂热的喜欢上中国文化与传统。
庄士敦到了威海卫以后,很快学习涉猎了大量中国文化和史料,他对中文很精通,据说他的威海方言说的也很流利。
庄士敦非常崇尚中国文化,特别《论语》对他影响很大。他甚至吃饭生活的方式与中国人没有两样,当时英国殖民当局都担心庄士敦是不是已经融入中国了。
庄士敦在威海一干就是15年,此时他已是四十多岁的男人了,由于太酷爱中国文化,致使升迁无望。1918年,正当庄士敦为自己将来发愁时,突然接到一个指令,让他出任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
庄士敦高兴坏了,心想自己总算有出头之日了。
原来,1919年2月,中国共济会员、李鸿章的次子李经迈(1876~1940年,在英国留学时加入共济会)推荐庄士敦赴京,给清废帝溥仪做私人的"老师",教授英文,并担任顾问。
庄士敦到北京,溥仪赐他头品顶戴,"御书房行走"等职。
庄士敦成溥仪老师后,教了溥仪很多西洋文化,还包括吃、穿、住、行等各方面的习俗。
当时13岁的溥仪很喜欢学,还剪了大辫子,穿西服戴礼帽,很多遗臣都表示不理解。但溥仪喜欢,这就是后来为什么溥仪很钟爱西洋文化的原因。
庄士敦是中国年帝王史上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具有"帝师"头衔的外国人。庄士敦为古老的皇宫带来了新的气息,深受溥仪崇敬。
但与来华的其他英国共济会员一样,庄士敦实际是英国的一名高级政治军事情报人员。
1924年,冯玉祥把溥仪赶出皇宫,一时间溥仪和这帮老臣不知道去哪。庄士敦等人就帮忙协调西方国家使馆,希望他们接纳溥仪。
1925年,溥仪去了日本使馆,在郑孝胥的协调下,把庄士敦给撇了。后来,庄士敦找不到学生"溥仪",两人从此就分开。不过两人经常书信往来。
1927年,庄士敦重回威海卫,复升任威海卫英国殖民地行政长官。民国十九年(1930)10月1日,我国收回威海卫,士敦代表英国政府参加了威海卫归还仪式后卸任回国。英国政府在其离开威海前,授予他"高级英帝国勋爵士"勋章。
在庄士敦准备回国前,他去天津特意看望溥仪。
作为英国共济会的一位极为敬业的职业文化特工,庄士敦终身独居未婚。
1938年,他在苏格兰那座属于他私人的小岛别墅中病逝。
1987年,意大利著名电影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根据庄士敦的回忆录紫禁城的黄昏》,执导了最为全球影迷所熟知的电影《末代皇帝》。
这部由尊龙、陈冲、邬君梅等演员联袂主演的传记片《末代皇帝》,讲述了古老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人生故事,将溥仪的一生娓娓道来,勾勒其命运和境遇,令人感慨万千。
庄士敦回到英国后,在东方学院任汉学教授,曾当过钱钟书的老师。
庄士敦具有深厚的学者素养,广猎中国经史子集,特别喜欢中国古典诗词与饮茶之道。他撰写了大量有关中国的论著,如《佛教中国》、《威海卫狮龙共存》、《儒教与近代中国》等。
但令庄士敦声名大振的是他1934年回国后写的一本书:回忆录《紫禁城的黄昏》。这本书居然成了畅销书,他挣了一笔钱。
清朝灭亡23年后,庄士敦用出书的钱,在英国苏格兰买了个叫"爱伦"的小岛。在岛上,庄士敦把自己的家设置成皇帝厅、威海卫厅等中国皇宫的名字,还在自己房前挂起清朝龙旗。
每逢节日,庄士敦都要穿上清朝给他的一品朝服,并挂龙旗,表示对清朝的"效忠"。
关键词: